大灵猫

Viverra zibetha   Linnaeus
   

  939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体长670-830mm,尾长400-510mm,体重5-9kg,耳基下部至喉颈部黑褐色,中间有2条宽的白色或淡黄色横纹。肩、背、腰部黑褐色,肩部浅褐色,两肩中央及背脊有黑色鬃毛。胸部、腋部灰褐色,腹部、鼠鼷部灰白色。具黑白相间的闭锁环纹,尾端黑色。两性肛门与外生殖器之间有一腺体(灵猫香囊),分泌\"灵猫香\"。

生物学

主要生活在亚热带和热带山丘或高山深谷地区、林缘茂密的灌木丛或草丛生境,其活动范围很少达到海拔2100m的高度。多单独活动,昼伏夜出。多以灌丛、草丛、土穴、岩洞、树洞作为巢穴。食性广,以动物性食物为主,包括小型脊椎动物及大型昆虫,也吃植物果实等。活动时常将灵猫香膏涂擦于小树枝、树干或突出的岩石上,依此彼此联系和传递信息。2岁性成熟,多在早春发情,孕期70-74天,春末夏初产仔,每胎2-4仔,以2仔者居多。哺乳期2个月左右,3-4月龄的幼兽开始独立生活。

国外分布

国外产于印度东北部、缅甸、尼泊尔、不丹、锡金、孟加拉、印度等地及中南半岛。

国内分布

湖南,贵州,广西,西藏,四川,江西,海南,陕西,甘肃,云南,安徽,湖北,广东,福建,江苏,浙江

其它信息

种群现状  据调查,50年代全国大灵猫的资源估计超过20万头。经长期过度捕杀,至使数量逐年迅速下降(盛和林,1993)。至1981年全国大灵猫皮张产量约为5000-6000张。乐观的估计,80年代初全国大灵猫的自然种群不足2万头。至90年代初,浙江、江西、安徽南部、贵州等地已十分罕见。大灵猫种群在我国已面临濒危。饲养情况 60和70年代,昆明动物研究所曾饲养30头,杭州动物园先后养育10多头,但至今已无饲养种群,原因之一是繁殖问题尚未真正解决。饲养的30头(雌、雄各15头)大灵猫,5年仅一例怀孕产仔,且产后便被母猫吃掉,其余均处于不育状态(昆明动物研究所灵猫组,1990)。

致危因素  1、过度捕杀:大灵猫的毛被厚而密,使用底绒,染色后可制作衣领、帽子等。灵猫香是贵重的香料,也可入药。因此每年捕猎量都超过种群增殖量;2、栖息地及灌丛、草丛生境多开垦种植作物、果、茶林,使其活动范围大为缩小;3、剧毒灭鼠药物的使用,致使野生小型食肉类二次中毒。

现有保护措施  大灵猫已列为国家 II 级保护动物,但还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。在大灵猫分布区内,已建立不少国家级及省级自然保护区,如江西石城鸡公山保护区。

保护措施建议 全面调查我国灵猫科动物的现状并制订保护对策和行动计划,加强对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的管理。严格禁用氰化钾及爆炸物捕猎各种食肉动物。必要时得考虑禁猎若干年以确保资源的恢复。